2020年是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脱贫、贫困县摘帽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收官之年。
11月23日下午,贵州宣布紫云县等最后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,标志着贵州省66个贫困县已脱贫摘帽。
加上21日甘肃宣布最后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,20日广西宣布8个贫困县摘帽,以及11月新疆、云南、四川等省区市先后宣布贫困县清零,至此,全国22个省区市共832个贫困县,全部实现脱贫摘帽。
何为贫困?
2011年,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(2010年不变价)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。
何为摘帽?
2017年9月30日,《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实施办法(试行)》(下称“实施办法”)开始实施,其中确定的贫困县退出标准可以用“三率一度”来概括,即综合贫困发生率要降到2%以下,群众认可度达到90%以上,原则上没有错退率和漏评率。
也就是说,没有贫困县的省份并不意味着没有贫困人口,相应的,贫困县摘帽后也不意味着县域内不再有贫困人口。
脱贫摘帽记
中国启动以县为单位的扶贫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。
1986年至1989年间,中央政府确认了331个国定贫困县;1994年贫困县首次调整,国定贫困县的数量增至592个;2001年,国定贫困县改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,数量仍为592个;2011年,国家鼓励扶贫开发重点县减少,但实际上,各省份坚持“退一补一”,重点县总数仍为592个。
832个贫困县的名单是在2012年确定的。
2012年,国务院扶贫办先后发布了两份名单: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、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分县名单,前者包括中西部22个省份的592个县,后者则涉及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80个县,有440个县同时出现在两份名单中,刨去重叠部分,全国共有贫困县832个,涉及22个省区市。其中,贫困县覆盖率最高的西藏,全区74个县全部都是贫困县。完全没有贫困县的省份只有9个。
也就是说,中国差不多每三个县中就有一个贫困县,贫困县的面积总和占了国土面积的一半。
从2016年开始,我国贫困县逐年脱贫,退出数量在2019年达到峰值。
今年初,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2019年底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实施挂牌督战。不获全胜决不收兵。
7年来,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——
连续7年来,我国每年减贫人口都在1000万人以上,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至2019年底的551万人,贫困发生率从10.2%降至0.6%。
7年来,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增加——
2013年至2019年,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,年均增长9.7%。全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显示,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4124元增加到2019年的9057元,年均增幅30%。
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,90%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,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,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,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,增收可持续性稳步增强。
脱贫攻坚以来,全国在解决贫困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功,贫困地区在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、特色优势产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。
百色市凌云县弄怀屯扶贫前后对比照。(图片来源:CCTV)
摘帽不摘责任,脱贫不返贫
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,并不等于脱贫攻坚画上了句号。
如前所述,贫困县摘帽并不意味着全部贫困人口脱贫,且脱贫后如何抑制返贫也是一重要课题。
在21号的发布会上,甘肃省政府表示,下一步,将继续发展特色产业,保持攻坚态势,进一步查漏补缺,做到摘帽不摘责任、摘帽不摘政策、摘帽不摘帮扶、摘帽不摘监管。
一组图看中国脱贫全貌
↓↓↓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