驻布里斯班总领馆提醒领区中国留学生警惕“钱骡”式电信网络诈骗

2025-03-10 17:02

所谓“钱骡”(Money Mule),是指被犯罪分子利用而成为犯罪集团转移不法资金的中间人。“钱骡”可以是任何人,他们的银行账户,在知情或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用来转移犯罪分子的非法所得。近期,一名中国留学生向我馆报告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,并无意中充当了“钱骡”。

诈骗手法:

一名中国留学生接到“澳洲电信公司客服”电话,称其名下有手机号码涉嫌违法活动,随后转接至所谓国内公安局。国内“警察”出示了该学生重要个人信息,包括身份证号、出入境信息、近年的酒店预订记录等,要求学生下载Skype社交软件APP,并手持自己的护照信息页进行合照。该学生见对方掌握得如此详细,信以为真,随即下载了社交软件,并向对方发送了自己所有微信聊天记录,以及自己手持护照信息页的合照。

诈骗分子通过社交软件对该学生进行24小时监控。在该学生被完全精神控制后,诈骗分子以交“保释金”为由要求学生将“保释金”转账至葡萄牙的一个银行账户。学生转账时发现该葡萄牙银行账户是以自己的名义开通的,虽感到疑惑,但仍按诈骗分子要求从自己澳洲银行账户向葡萄牙银行进行了转账。之后,该学生母亲从国内来到布里斯班才知晓此事,随即报警并向我馆报告。

案情分析:

除了上述被胁迫无意中充当“钱骡”的情形,犯罪分子也会通过经济利诱的方式,打广告称“不用做太多复杂的工作就可以很快赚到钱”,有针对性地瞄准部分人群为目标,包括留学生和新移民。其中原因包括:

——刚刚来澳的留学生或新移民不太熟悉澳大利亚的司法系统和法律;

——这些人群可能会出于经济原因,易被“轻松赚快钱”的宣传广告所吸引;

——在澳没有亲友可以及时提供相关建议或帮助。

在此前澳大利亚警方的一次打击洗钱犯罪行动中,有中国公民被逮捕,其中包括18岁的留学生。成为“钱骡”的学生被犯罪分子欺骗,用自己的个人身份证明文件开设了银行账户,后被指控犯洗钱罪。

无论是在知情还是不知情的情况下,通过自己的账户参与到洗钱活动中,在澳大利亚都是违法行为,最高可判处15年监禁。

中国驻布里斯班总领馆提醒领区中国留学生:

1. 警惕来历不明的电话和信息:国内外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和即时通讯软件处理案件,更不会索要银行账户信息或要求转账。如接到可疑电话或信息,请务必主动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情况,不要盲目相信对方提供的“证据”。

2. 保护个人信息:切勿随意泄露护照号码、银行账户、地址或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。如接到不明电话报出自己的个人信息,切勿慌张轻信对方身份。

3. 拒绝不合理要求:如对方要求您通过银行转账、提供身份文件等,切勿盲目听从,及时跟家人和官方机构报告。

4.如怀疑自己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人,可通过“澳大利亚网络诈骗报告平台”(Scamwatch)(网址:www.scamwatch.gov.au)、澳大利亚网络犯罪在线举报网(网址:www.cyber.gov.au/report)进行在线举报。

5.如怀疑自己的个人身份文件被盗用,可向澳公民身份和网络支持服务平台IDCARE(网址 www.idcare.org,电话1800 595 160 )寻求帮助。

澳报警电话:131 444(非紧急情况)

000(紧急情况)

(如果不会说英文,可拨打131 450,说出“Mandarin”或“Cantonese”,请中文接线员帮忙转接报警电话。)

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(24小时): 

+86-10-12308 或 +86-10-65612308

驻布里斯班总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:07 3012 8090

邮箱:Brisbane_lb@csm.mfa.gov.cn